admin 2025-10-21 10:21:27 趣味预测活动

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兴衰史

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兴衰史

1.发展初期——以直板正胶和直板长胶为主(1959-1969)

20世纪60年代起乒乓球直板颗粒胶打法开始盛行并在乒坛脱颖而出。1959年,中国运动员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男单比赛中连续战胜了许多世界高手,为中国夺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自此,直板正胶这种进攻犀利、扣杀淋漓的打法,就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直板正胶作为直板颗粒胶打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打法迅速在我国流行开来。随后国家队中也涌现出一批直板正胶进攻型打法的好手,最为突出的要数庄则栋,他采用直板正胶两面攻打法在国际乒坛站稳脚跟,蝉联1961年、1963年和1965年连续三届的世乒赛赛男子单打冠军。和庄则栋同一时期的直板颗粒胶代表性人物——张燮林,作为直板长胶打法的开创者,在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张燮林是直拍削球防守打法最早使用颗粒胶皮的选手,在北京的世乒赛上,张燮林淘汰了日本的山木,山木在赛后对记者说:“张燮林的球像一团火一样,烧完这里烧那里。”

从此以后,他的长胶打法就成为了中国队的秘密武器,在后来的世乒赛上屡立战功。从第26届世乒赛开始连续三届世乒赛中,张燮林以直板长胶的削球打法,多次战胜世界冠军有力争夺者、打败日本队主要战将。1961年至1965年,中国队以直板颗粒胶打法为核心,夺得11项冠军。其中在第28届锦标赛中,中国队夺得5个冠军,达到了中国运动队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就此,直板颗粒胶打法以直板正胶打头,和直板长胶打法一起拉开了帷幕。

展开全文

2.发展中期——以直板生胶和直板正胶为主(1977-1987)

1971年开始,欧洲弧旋球开始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年轻选手。19岁的本格森连续战胜了中国队和日本队的强手,一举夺得男单冠军。就在直板颗粒胶打法被欧洲弧旋球压制时,日本队的河野满凭借直板颗粒胶中的第三类——直板生胶打法打破了这一困境。河野满在1967年第29届世乒赛,第一次参赛时就夺得世界亚军。后来,他改打生胶,是世界上第一个打生胶的乒乓球选手。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生胶快攻打法逐步成熟,在1997年世乒赛团体赛中横扫欧洲诸强,特别是对匈牙利一役独得三分。八十年代中期,中国队的直板正胶打法重整旗鼓后再次出发,以江嘉良为代表,在对直板正胶打法进行一系列的改进之后,江嘉良凭借直板正胶的凶狠球风,在近台力压欧洲的弧旋打法,带领中国队再次走向冠军。1985年和1987年蝉联世乒赛男单冠军,使得直板正胶打法在国际乒乓球竞技赛场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3.发展后期——以直板正胶为主(1992-2002)

80年代末90年代初,乒乓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项目,欧洲乒坛职业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促进了欧洲乒乓球技术的进步,他们将快攻技术和弧圈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全方位进攻型打法。对比之下,直板颗粒胶打法显得缺乏新意且技术陈旧。第40届世乒赛,以直板颗粒胶打法为主力的中国男队,在决赛中以0:5输给了瑞典队,至此直板颗粒胶打法进入瓶颈期。

尽管如此,直板颗粒胶运动员从90年代中期不断在技术上寻求突破:一是形成直拍正胶快攻打法;二是在加强了前三板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反手增加了“直拍横打”的新技术;三是丰富了倒板发球、拉球等技术内容,增加回球手段。其代表人物刘国梁获得第26届奥运会的男单、男双双料冠军,第45届世乒赛的男单冠军,成为中国男队获“大满贯”的第一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直板颗粒胶的困难处境。

但是当进入20世纪以来,国际兵联对于乒乓球规则的一系列改动和变革,使得直板颗粒胶打法更加难以生存。2000年使用大球,导致直板颗粒胶打法的速度优势不再;2002年,实行无遮挡发球,导致直板颗粒胶让人难以应“变”的优势不再。特别是2002年刘国梁选择退役,自此,再无直板颗粒胶选手获得世界乒乓球赛的冠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国足|世界杯中|i扑克世界杯竞猜娱乐站|ipuk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